找到相关内容712篇,用时5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土宗与苏州

    净土宗与苏州    弘法法师   《》卷54:“识缘起法则:有缘则生,无缘则灭。”净土宗与苏州也有诸多因缘。早在东汉末迁居吴地的佛教翻译家支谦,经吴主孙权拜为博士。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...嫌。三、不传戒、不讲经,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,党虽日日常讲,但不招外方来听耳。四、专一念佛,除打佛七外,概不应酬一切佛事。五、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。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。这五条规约是印祖指导佛教...

    弘法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1250322.html
  • 修学佛法之感言(下)

    教法的根本核心在于四部《》与《律藏》,这是一般所共许的。   3.建议研读之佛典   掌握佛法核心,理解佛法的根本义趣,非常重要!在浩瀚的佛典,很多佛弟子总是不知道从何着手研读,所以个人在...四圣谛是佛法的核心;缘起与无我则为佛法不共外道的特色。虽然本书经过翻译难免有些失真,但还是非常值得研读。   二、《佛法概论》:本书作者为印顺法师,他以《》为(根本)核心,提倡人间佛教,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4554761.html
  • 佛教徒金庸——洞世方能出世

    ,有数万卷之多,金庸只读了本简单的入门书,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成分太重,不符合他对真实世界的认识。后来读到《杂阿》 、 《》、 《长》,几个月废寝忘食、潜心思索,突然有了会心:“真理是...金庸的佛教信仰也非常人一般地打坐烧香,而是精研论藏,善思妙悟。他对日本的佛教领袖池田大作说:“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,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。” 般若就是洞世的智慧,洞世之后,自生出世心。   金庸在和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40558765.html
  • 佛陀的理财观

    ,以如何理财呢?其实佛佗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,因此,在《》告诉我们:“积财从小起,如蜂集众花;财宝日滋息,至终无损耗。”佛陀教育我们,要想广聚财富,必须平时养成储蓄的习惯,有了收入,一定要主动...然后才能理财。如何发财呢?佛陀一直如我们的祖先一样强调生财有道,他在《杂阿说:“营生之业者,田种行商贾,牧牛羊兴息,邸舍以求利,造屋舍床卧。”这六种资生事业,都可以合理合法的赚取应得的利益,都是...

    老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1560069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与医药

    卷九,《》卷十七,《增一》卷六、十七,《佛医经》,《修行本起》下 ,《正法念处经》卷五十八、六十七,《摩诃僧〖FJF〗B05C〖FJ〗律》卷十,《有部 毗奈耶杂事》卷十二,《大智...方》中就曾引述汉译佛典四百四病之说。  西藏佛教对于医药之学尤其重视,其内容可分为三类。一、在丹珠尔藏有医方明部译收医 籍七部。即龙树著的《瑜伽百法》,《寿命》,《缚药仪轨》,月喜著的《八支医方心 ...

    郭元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64561253.html
  • 禅修与心理治疗的迷思

    禅修与心理治疗的迷思  方济  在《》里,描述释尊为在家居士说法时的情形是:“劝发渴仰,成就欢喜已,如诸佛法,先说端正法,闻者欢悦`````。”这里的“端正法”即是“说施、说戒、说生天法;毁咨欲为灾患、生死为秽;称叹无欲为妙、道品白净”。另一段经文则提到“是为具善人已,便具亲近善知识;具亲近善知识已,便具闻善法;具闻善已,便具生信。”换言之,要想修学佛法,务先通达做为一个人所必须具足的...

    方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0263900.html
  • 佛教的政治智慧

    执政者一切正直,领导有方,百姓也会祝福他:“万岁、万万岁”了。这是‘’的话。   佛陀时代,政治制度尽管不是民主,可是,佛陀领导的庞大教团,尤其是...ldquo;增支部经”说,若统治者公正善良,首相也会善良;首相如果善良廉正,官员也会善良廉节,以至百姓也会仿效了。   佛教主张统治者或官吏犯法,与民同罪。“弥兰陀王所问&...

    刘欣如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4664445.html
  • 周叔迦:研究法与禅观

    念处云:“增一说人天因果,长破邪见,杂阿明诸禅观,明诸法深义。”即此亦可为研究之次第焉。  增一阿经五十卷,有四分八诵,凡五十一品,四百七十二,先后有二译:一为符秦昙难杂提译,今缺。二为东晋僧伽提婆译,即今流通者是。  长二十二卷,有四分四诵,合三十,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。  杂阿五十卷,有四分十诵,凡一千三百六十二,刘宋求那跋陀罗译。  六十卷,有四分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2364528.html
  • 原始佛教与现代生活

    、观法无我。曾提到:“我(阿难)闻世尊七年念身,常念不断。”可见尊贵如佛陀者,也是精勤地修习此一观法。关于四念处之实修细节及要领,可以“念处经”为参考。事实上,这些实修要领早巳为南传佛教国家所...轮回的系缚与执著。  出入息间思惟死想  长经云:“比丘!无为放逸。我以不放逸故,自致正觉:无量众善,亦由不放逸得。”这是佛陀临入涅槃前的最后教诲。然而,什么是“不放逸”呢?增一里,佛曾问诸...

    朱纪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0665839.html
  • 送别诗的禅意

    苦之一,是指与所爱对象别离时,所感受的痛苦,又称恩爱别苦或哀相别离苦。《》卷七云:“爱别离苦者,谓众生实有内六处,爱眼处,耳鼻舌身意处,彼异分散,不得相应,别离不会、不摄、不习、不和合为苦,...送别诗的禅意  送别诗最初是文人赠别僧侣,而后随着诗僧的大量涌现,诗僧与文人或僧人之间的送别诗也愈加丰富,其中的禅意特征也愈加明显。诗僧的创作进一步增加了送别诗的禅意。大历诗僧皎然集中就有许多这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3768077.html